古埃及人将小石块放入骆驼子宫内,防止骆驼在沙漠长途运输中受孕。受此启发,人们得知子宫腔内放入外来物体,就具有抗生育的作用。因此,人类设计着用适合的物质,放入子宫腔来避孕,并称之为“宫内节育器”,简称“IUD”。
代宫内节育器 —— “惰性”宫内节育器
材料:塑料 、不锈钢
在1909年德国Richard Richter医生设计了世界上个宫内节育器,它由蚕丝弯曲成团状制成。不幸的是当时没有进一步的资料留存。
1928年德国的Ernst Grafenberg医生报告了用几股蚕丝制成圈状,并在圈外缠以银丝,放入妇泌尿科宫腔内,取得良好的避孕效果。1934年日本医生Tenrei Ohta设计了金制或银上镀金的环型宫内节育器。这便是宫内节育器的雏形。然而,在使用过程中却引起了强烈的反对,因为人们认为它使得使用者易于患盆腔感染性疾病。由于医学上的异议如此强烈,以至于在二十世纪前三十年节育器在欧洲和北美未被采用,只有日本仍在继续使用,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引进到由日本占领的一些亚洲国家。
1959日本的Atsumi Ishihama和以色列的Oppenheimer相继报告他们放置宫内节育器的经验,医学上的异议开始改变。同时抗生素的应用进展,解除了对节育器引起盆腔感染的顾虑。因此,1960年宫内节育器的研究再次兴起。伴随着塑料工业的发展,出现了以塑料为材料的宫内节育器,其中影响、使用年限长的是Lippes宫内节育器。在中国使用广泛的则是不锈钢为材料的金属单环和麻花环型宫内节育器。人们将上述宫内节育器称之为“惰性”宫内节育器,也称为“代宫内节育器”。
在中国早期推广节育环时,使用广泛的是以不锈钢为材料的金属单环和麻花环型宫内节育器。
第二代宫内节育器 —— “活性”宫内节育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