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早产儿胃肠发育不成熟,消化吸收和局部免疫反应低下,败血症或肠道感染时,细菌及毒素可直接作用或引起炎症介质释放损伤肠黏膜。围生期窒息、严重心肺疾患、低体温、休克等机体缺氧时血液重新分配,肠系膜血管收缩,肠道血流减少,如缺血持续存在或再灌注损伤均可导致肠黏膜损伤,90%以上坏死性肠炎发生在增进食的新生儿,高渗乳汁或高渗性药物溶液可能损伤肠黏膜。 二、病情分析 大多发生在出生后2-12天,其起病形式不一:大多表现为腹胀、肠麻痹、胃潴留增加,出现肠型。肠鸣音减弱或消失。呕吐物带胆汁或为咖啡样物,无呕吐者可从胃管内抽出含胆汁或咖啡样胃内容物。起病1-2日或数日后排血便,粪便带血丝、鲜血,或为果酱样或黑粪。感染中毒症状严重,常有精神萎靡、反应差、体温不稳定、发绀、黄疸、硬肿、休克、酸中毒、DIC等表现,早产儿易有呼吸暂停、心动过速。伴有腹膜炎、肠穿孔者,病情危重。 三、诊断 1、病史、临床表现 早产儿、小于胎龄儿发病者较多,呕吐、腹胀和血便等 2、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可以正常、升高或减低,约半数患儿血小板减低,大便潜血阳性,可见大量红细胞、白细胞;1/3患儿血培养阳性。 3、X线检查 腹部平片检查示肠腔充气、液平增多,胃肠道动力性梗阻;肠壁间隔增宽;肠壁囊样积气为特征性改变,门静脉积气者病情较重,肠袢固定表明该段肠壁病变重,肠穿孔可见游离气体。 4、B超检查可发现肝区及门静脉内的气泡。 四、抢救 1、一般处理 禁食期间静脉营养,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观察生命体征及胃肠道出血情况,随访血常规、血小板、血电解质、血浆蛋白及血气分析。纠正贫血,血细胞压积保持在0.4左右。每6-8小时腹部X线检查,待病情好转后检查间隔时间可延长。 2、禁食,胃肠减压 疑似患儿禁食3天,确诊者7-10天,重症14天或更长,当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时可恢复进食,可先试喂5%糖水,无呕吐及肠胀再喂少量稀释的乳汁,若能耐受逐渐增加摄入量,若有呕吐、腹胀等症状,则应暂停辅乳1次,然后再减量试喂,有的患儿恢复期有继发性乳糖酶缺乏,进食后出现腹胀、腹泻、应暂时改喂不含乳糖的代乳品,凡有肠穿孔、右下腹部块物,腹壁红肿或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均应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