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常谈的胎儿颅内间隙主要指的是胎儿脑脊液循环系统,是胎儿脑脊液循环的腔隙,由两个对称分布的”C”形的侧脑室组成的脑室系统.其内的脉络丛可产生神经液,这些神经液经由侧脑室与第三脑室相连的孔流入第三脑室,再经过中脑导水管进入第四脑室,连续穿过正中和外侧孔,到达位于颅后窝的小脑延髓池和蛛网膜下腔,由此扩散到半球表面,由蛛网膜颗粒回流至上矢状窦,正常情况下,脑脊液的产生和回流是平衡的.
侧脑室的3个面在超声上分别称为前角、后角和下角,部分文献有时称之为额、枕和下角。这3个角在妊娠12-14周时相对比较大,且后角体积随孕周逐渐增大,在传统测量侧脑室的纵切面时如果测量到侧脑室后角宽度>10mm,应怀疑侧脑室扩张.前角在早、中孕期相对较大,随后逐渐变窄终成缝隙样。而下角侧向延伸、低至颞叶后则保持不变,24孕周后多难以检测到下角。
第三脑室在孕期几乎是查不到的。对第三脑室扩张的定义尚有争议,部分学者认为>3.5mm可认为扩张,也有部分学者认为>3.0mm即可认为扩张。如果在冠状切面能够测量到第三脑室宽度>5mm,即应进行详细的神经系统检查,并观察侧脑系统。而第四脑室通常是在正中切面可见的小脑水平上的一个透声三角,在小脑平面的水平切面和斜切面也能查到,斜切面上,在小脑前方可显示菱形的第四脑室,此时即可测量第四脑室宽度。研究结果显示,第四脑室在中孕期显示为清晰,平均前后径3.5mm,平均宽度3.9mm,若在早、中孕期查到第四脑室连接于小脑延髓池且连接处相当宽,这并非是病理性的。 脉络丛在侧脑室和第三、四脑室均能发现,如棉絮状结构,边界不规则,布有丰富的毛细血管,一旦发现脉络丛变薄或悬浮,即是侧脑室扩张的敏感标记;有时也可发现脉络丛形成囊肿,一旦发现该异常,应追踪观察,同时查看是否伴有其他颅内处异常,甚为重要。 此为,颅内常见的间隙还有透明隔腔和第六脑室。透明隔腔又称第五脑室,是位于胼胝体下方的结构,超声正中平面显示佳,在超声图像上呈现为从胼胝体开始延伸、分隔两侧侧脑室的两片很薄的组织;在15孕周开始即可观察到40%,在16-17孕周可观察到82%,在18-37孕周可100%观察到,而在38-41孕周仅可以观察到79%,其平均值(5.3±1.7)mm,并随孕周和双顶径的增加而增加,而在近足月时稍有下降。也有研究认为透明隔腔在19-27孕周逐渐出现且宽度增加,在28孕周至足月维持在平台期,胎儿足月后透明隔腔逐渐向前闭合面消失,一般在出生2个月后消失。在经阴道超声的正中平面上查看到透明隔腔与胼胝体、胼胝体周动脉3个结构集中于同一平面是排除胼胝体发育不全的重要方法。透明隔腔后面的部分称为第六脑室。透明隔腔与第六脑室不属于脑室系统,不与脑室系统相连而独立存在。而第六脑室妊娠26周后逐渐闭合。
郑州新世纪医院 女性健康医生
科学只为健康,一心只为女人!
24小时在线医生 http://baidu.81891111.com
医院地址:郑州新世纪市荔湾区珠江隧道南口(地铁芳村站B1出口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