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乳性黄疸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近认为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的肠-肝循环增加有关。
新生儿正常发育过程中出现黄疸症状称为生理性黄疸。正常足月儿生理性黄疸出现时间为生后2-3天,高峰时间4-5天,持续时间7-10天。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又称为母乳喂养性黄疸即正常足月儿生后纯母乳喂养,无任何可导致高胆红素的原因,生后一周内发生黄疸,血清胆红素超过生理性黄疸标准者,其峰值多在205-340Umol/L。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哺乳频率及哺乳量少,热卡摄入不足,肠蠕动减少,胎便排出延迟,肠肝循环增加所致。也有认为初乳中B-GD含量较高,促使肠肝循环增加。
迟发性母乳性黄疸又称为母乳性黄疸综合征,指纯母乳喂养的健康足月儿在生后1周末出现黄疸,血清胆红素超过生理性黄疸范围,其峰值可发生在生后2-3周,黄疸持续时间4-6周,甚至至2-3个月消退。其原因至今尚不清楚。
目前推测,B-GD在发病中有重要作用,但尚未完全被确认。B-GD能分解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链,产生为结合胆红素,后者从小厂吸收进入肠肝循环,使血清中未结合胆红素增加而引起黄疸。
多数临床研究报道均用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作对照,证明母乳中B-GD含量高于配方乳,并有研究用母乳喂养晚发型黄疸和母乳喂养无黄疸作对照,结论母乳中B-GD活性是母乳性黄疸发病因素之一。